中共淮南市委 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凯发k8官网首页登录

2016/10/25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皖发〔2014〕4号),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市委确定的“1235”发展战略为统领,围绕主导产业、高成长性产业,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体制机制创新,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活动,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推动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创新型城市转变。

2.发展目标。全市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资源整合集聚水平明显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持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0%。到 2020年,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指标达到:

——科技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3 %,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6%。

——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新型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主导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旅游文化、光电新能源、现代医药、绿色有机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高成长性产业。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建成千亿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及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300 家,其中百亿企业1~2家;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30家;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达到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0亿元。

——研发能力。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达到100 家,其中产业技术研究院3家以上。

——创新成果。发明专利年授权量达到300件以上,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5.2件。知识产权试点(优势)、示范企业30家。

——人才集聚。培养引进一流创新创业团队50个左右、主导产业技术创新高层次人才200名以上;专业技术人才达到7.70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5.1万人,农村实用人才达到2万人。每万人就业人员的研发人力投入达到46人年。

二、实施产业升级工程,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3.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以煤制烯烃(芳烃)、煤制乙二醇、煤制清洁燃料等产业链为核心的新型煤化工产业,组织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技术;落实《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培育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在新能源汽车、工业自控、大型煤化工装置、成套煤炭采掘设备等方面取得突破;积较推进“互联网 ”行动,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施公共平台、公共基础数据库和智慧运用等项目。(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信息办、市科技局)

4.积较培育高成长性产业。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旅游文化产业、光电新能源产业、现代医药产业、绿色有机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五大高成长性产业。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和科技咨询、科技中介等科技服务业,积较发展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等新兴服务业,促进创新要素、资源向科技服务业集聚。加快文化和科技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促进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商务局、市旅游局、市文广新局、市农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

5.提升煤电产业技术水平。开发煤炭安全开采、煤层气综合治理和利用技术,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依托煤炭资源优势,研发应用新型煤炭综合开采技术、燃煤发电清洁效率高近零排放技术、大型燃煤机组热电联产技术、余热利用技术、瓦斯抽采及综合利用技术、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技术等。(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淮南矿业集团、国投新集集团)

三、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6.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较引导研发设备、人才、科技项目、知识产权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参与国家、省级的重大科技计划,切实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

7.支持企业研发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创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引进人才、加强管理,提升研发机构能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

8.加快企业发展步伐。制定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增强企业整合运用创新资源的能力,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加快创新型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支持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激发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活力。加强科技招商,加速集聚科技创新资源,认真落实国家、省自主创新政策,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

四、实施创新载体建设工程,增强创新资源整合集聚能力

9.加快推进创新型园区建设。推进企业孵化、成果转化、产业基地建设、创新服务入园区,促进各类开发区转型发展,明晰.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位,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现代装备制造和现代医药产业,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现代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光电新能源、现代医药等四大产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把淮南新型煤化工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矿用电子产业基地和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打造成集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于一体的产业创新基地。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毛集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促进科学技术、金融与农业的紧密结合。(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农委)

10.发挥科技企业孵化器作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支持县区、开发园区、企业高校新建孵化器,搭建创业孵化平台。省级企业孵化器要向.科技企业孵化器迈进,每个省级开发区建成 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强孵化器绩效考核,完善孵化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促进成果转化。加快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园建设,推进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尽快形成多元化孵化培育体系。(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经信委、市人社局)

11.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出台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扶持管理办法,采取政府投资参股、财政资助、支持项目建设等方式,鼓励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本参与,在主导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建设若干个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

12.加快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加快建设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快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积较培育知识产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在淮南设立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中心,加快创新资源整合集聚。加大对行业技术中心、区域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支持力度,促进服务水平提高。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发挥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作用,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的仪器设备、检测检验、文献资料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区)

13.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创新创业人才、高新技术成果、金融资本和科技服务机构等创新资源集聚。组织开展对接活动,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科技咨询、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和技术交流。鼓励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海外研究机构的合作,通过孵化创业、技术转让,推动科研成果在我市转化。(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办)

五、实施知识产权示范工程,增强专利创造应用能力

14.提升专利工作质量。完善专利扶持政策,促进专利工作从数量向质量转变。加强对专利人才的培养,提高专利管理水平。加强企业专利联络员队伍建设,增强企业专利保护意识。(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15.强化企业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推进制度和管理体系,加大考评激励力度,积较培育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探索建立面向企业的集专利信息服务和企业专利预警分析等多功能于一身的淮南市专利技术展示交易服务中心。(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16.加大企业商标培育力度。加强名牌产品和商标品牌培育,综合运用政府采购、市场培育和创新奖励等多种方式,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安徽省著名商标、淮南市知名商标、地理标志商标和集体商标的企业给予奖励,扶持企业创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应用。(牵头单位:市工商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17.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推动创建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和区域名牌“三轮”并举,争取有更多的一、二、三产业的产品进入名牌体系,对获得中国名牌、安徽名牌、淮南名牌(知名产品)、国家质量奖、安徽省政府质量奖、安徽省优良绩效奖、淮南市市长质量奖的企业给予奖励,努力给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提升城市和区域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牵头单位:市质监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18.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切实加快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加强标准管理,广泛推广企业标准、行业标准,逐步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制定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占据发展制高点。(牵头单位:市质监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六、实施科技金融结合工程,增强金融支撑能力

19.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开发科技金融产品,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发展科技融资担保、科技保险等金融服务,探索建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和奖励制度、科技担保风险补偿和再担保制度,采取财政拨款、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创业投资、股权债券和创新券等多种扶持方式,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加大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实现创业创新活动与市场的无缝对接。(牵头单位:市金融办,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人行淮南市中心支行、银监会淮南监管分局)

20.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深化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开展多元化融资培训,组织银企对接活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积较开展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探索建立企业债权流转平台和科技计划项目“拨前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创新,推广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权等质押贷款。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贷款试点。(牵头单位:市金融办,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人行淮南市中心支行、银监会淮南监管分局)

21.支持企业多渠道融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股份制改造,力争有3~5家以上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券、集合票据及私募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支持鼓励更多的科技企业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引导企业进入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开展交易。(牵头单位:市金融办,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人行淮南市中心支行、银监会淮南监管分局)

七、实施创新人才建设工程,增强人才引领能力

22.加快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大力引进、培育掌握国际优良技术、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和从事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端人才。推动人才管理制度改革,鼓励国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通过合作研究、技术入股、兼职等形式,推动科技人才柔性流动。利用高等教育资源,组织开展职业经理人培训,抓好企业高级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健全以职业院校为基础、企业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机制,积较培育高级技工。(牵头单位:市人才办,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23.加强人才创新载体建设。构建高端创新人才载体,围绕主导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引进建设5家院士工作站、1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建设,提高吸纳各类人才的能力。鼓励高等院校设立创新创业园,支持大学生创业发展。(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育局)

24.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鼓励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来淮南创业发展,认真落实安徽省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皖创新创业的政策,积较实施淮南市“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建设工程。落实人才安居、配偶就业、子女入园入学、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待遇。在科技企业积较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牵头单位:市人社局,责任单位:市人才办、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房产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

八、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营造转型发展的社会氛围

25.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领导。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市直有关部门、各园区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创新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下设办公室作为办事机构,负责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的协调、督促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制定计划、明确重点、细化措施、强化责任。市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积较参与和支持科技创新工作。(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相关部门)

26.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市政府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用于科技政策落实、研发机构建设、风险投资引导、科技项目研发及产业化等。积较构建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各级财政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重点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改革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重点评价企业的创新能力、管理团队、经营状况,提升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牵头单位:市财政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人社局)

27.弘扬创新文化。着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法治环境、舆论环境,形成人人崇尚创新、参与创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和宽容失败的全社会重视支持科技创新的良好局面,推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科技支撑。(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科协、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

28.强化科普宣传。逐年增加科普经费投入,积较推进科普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园区,不断提高全体市民的科学素质。(牵头单位:市科协,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教育局)

29.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把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列为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县区政府的任期目标,进行目标任务考核。各部门要明确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工作目标和责任,扎实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确认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多方面推进。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的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将创新绩效作为各有关部门和县区政府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考核监督,使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目标办、市统计局、市人社局)

30.市直各相关部门、各县区、各园区应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自身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把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附件:淮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略)



中共淮南市委办公室                   2015年8月6日印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