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26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具有宣城地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统揽,以全面深度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为主线,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为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促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目标
2020年,实现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0%,高新技术企业达350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2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0%以上,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突破200家。
2025年,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建设取得显著成
效,基本形成具有宣城特色,融技术创新体系、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科技金融支撑体系、科技治理体系等为一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力争建成.创新型城市。具体目标为:
创新实力实现“三倍增”。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600家以上;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合同交易额达100亿元以上;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团队120家以上。创新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首先动力。
创新能力实现“四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8%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5%以上。创新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重要支撑。
创新活力实现“五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发展示范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飞地”建设、宛陵科创城平台建设等5项任务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1.实施产业关键技术攻坚。紧扣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在高端装备、核心基础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一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宣城特色和优势产业领域,支持企业联合军工科研院所开展军民两用技术攻关,增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市财政按照项目研发投入额不超过20%给予补助,单个项目最高支持额度不超过100万元。
2.加强“硬科技”联合攻关。瞄准国际国内产业技术高端环节和关键节点,鼓励创新型领军企业积极承担实施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参与实施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牵鼻子”“卡脖子”等关键技术,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和标志性技术成果。对我市企业承担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按有关政策给予支持。
3.强化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积极争创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引导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企业创新平台,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争创省级(以上)“一室一中心”。加强与中科院系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大、合工大等大院名校合作,设立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产业公共研发平台。力争到2025年,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突破400家,建成大院名校公共研发平台不少于10家。
(二)加强区域协调联动,优化市域科技创新布局
4.全面建设.创新型城市。深入实施创新活市战略,统筹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人才创新、制度创新,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着力探索具有宣城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径,加速建设.创新型城市。
5.高水平建设宛陵科创城。围绕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平台、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创新发展平台、宣城创新要素集聚示范平台”的建设目标,设立宛陵科创城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大力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和科创项目。积极争取将宛陵科创城纳入全省创新发展战略布局。力争到2025年,宛陵科创城创成.科技企业孵化器,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团队20家以上,孵化高科技企业50家以上,技术合同交易额30亿元以上。
6.积极争创国家创新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我市区位和生态资源优势,以南部科教园区为主体,积极争创.创新发展示范区。编制示范区建设规划,实施重大科创产业项目,积极对接国家、省科转基金,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积极谋划大数据、人工智能制造、高性能新材料、生命科技等前沿产业、未来产业,打造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7.推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以开发区转型升级为重点,全面推进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实施科技进园区行动,推动开发区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着力打造高能级公共创新平台,积极争创国家和省级高新区、创新型园区。力争到2025年,全市每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建成.众创空间不少于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不少于1家、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不少于3家。加大.高新区创建力度,力争到2025年建成.高新区不少于1家,省级高新区不少于2家。
(三)加快推进协同创新,集聚高端创新资源
8.探索建立“科创飞地”。结合我市产业布局和产业发展,在科教资源丰富、创新要素集聚的上海、合肥等地先行先试,建设科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创飞地”,探索建立“孵化在外,转化在宣”模式。鼓励引导市域内各类开发园区、企业到长三角区域设立“人才飞地”“研发飞地”。探索和建立“科创飞地”产业合作和利益分享机制。
9.协同推进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建设技术创新成果市场交易平台,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科技计划项目库、科技专家人才库,构建技术转移体系。加快发展技术经纪、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第三方专业化服务,加快形成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增加宣城市g60科创走廊科技创新券规模,实行g60城市互认互通,推动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和数据等资源开放共享,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共用和对接转化。支持我市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建立g60科创走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
10.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支撑。加大财政对科技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市产业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的杠杆作用,积极引进风投、科转基金等知名基金机构支持科技创新,加快形成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政府基金有机结合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大力发展科技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科技金融产品,推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综合险、科技保险试点。继续实施企业上市“翱翔计划”,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
(四)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夯实创新发展基础
11.实施科技企业加速成长行动。全面落实“三比一增”行动方案,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路径,实施分类指导,加大培育力度,强化精准服务,通过技术改造升级一批,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创业孵化培育一批,“政产学研用金”示范一批,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做大做强。对规模以下高新技术企业首次达到规模以上,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的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近3年主要贡献指标年均增速不低于20%、上一年增速不低于全市平均增速的,一次性奖励100万元。整体迁入的高新技术企业直接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12.实施创新型企业龙头工程。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建设,遴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竞争力强的科技型企业,从科技攻关、研发平台、人才引进、绿色改造、两化融合、品牌建设、上市融资等方面予以全方位支持,打造一批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对年度被评为全市十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市财政给予20万元奖励,奖励资金用于奖励企业管理和研发团队。力争到2025年,全市入选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以上。
13.激发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购买高校院所先进技术成果进行转化,支持企业实施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专项。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税收政策,引导企业规范研发项目管理及研发费用财务核算管理,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到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2.2%。
(五)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14.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深入实施“宛陵聚才行动”,聚焦前沿产业、未来产业,引进一批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带资金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宣创新创业。鼓励企业与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进行嫁接重组,创办科技型企业。对拥有核心知识产权、技术成果成熟并能在18个月内转化为产品、形成销售收入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宣创新创业,以产业基金或股权投资等方式,给予300万元至2000万元支持。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支撑的科技人才团队项目一事一议、重点扶持。
15.加快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实施优秀企业家培育计划,每年组织100名左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开展以提升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培训,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企业家。统筹实施技能人才振兴项目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计划,培养一支门类齐全、数量充足、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造就一支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人才结构优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16.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加大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的奖励力度,优化收入分配政策,引导企业实施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让科技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科研诚信为基础,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
(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17.打造“双创”升级版。加强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引导支持建设一批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逐步形成“众创空间 孵化器 加速器 园区”的全链条孵化体系,深入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强化“双创”氛围营造,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力争将“中国宣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打造成国际知名赛事。到2025年,全市新增各类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30家以上,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以上。
18.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引导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以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的查处和惩罚力度,落实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营造保护创新成果、激发创新活力的优良市场环境。
19.建立创新尽职免责机制。加快完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勇于探索、尽职免责的容错纠错机制,依法支持改革、激励创新、保护创业。针对创新改革先行先试的新特点,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处理原则,对突破现有制度或规定、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举措,虽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或出现失误错误,未造成严重损失或恶劣影响的,对有关单位和个人不作负面评价和责任追究,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
20.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设立“宣城企业家日”,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浓厚氛围。加强创新文化培育,弘扬崇尚创新、支持探索、鼓励冒尖的社会风尚,营造干事业、办企业、聚产业的创新文化氛围。建立健全科研活动行为准则和科技信用管理体系,加强科研诚信和科学伦理教育,强化科技人员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大力宣传优秀创新创业典型,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宣城市科技资源中心,负责统筹协调全市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整合市内外人才、资本、技术和信息等创新要素,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二)强化规划引领。引进专业智库,编制高质量的宣城g60科创走廊建设规划、宣城“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宣城国家创新城市建设规划、宣城科技前沿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研究等,引领创新发展。
(三)强化政策扶持。出台加快宛陵科创城建设专项政策;设立2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3000万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和g60科创走廊科技专项计划。
(四)强化目标考核。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将创新体系建设主要指标纳入县市区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并作为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偶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手机网站 凯发k8官网首页登录的版权所有